2)第1785章上书_北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养牛羊。

  …………

  如今褚遂良再上【治四方蛮夷疏】,便是从全局出发,借鉴了历朝治理蛮夷的经验,挑着元贞七年这个关键的时间点,献上到了皇帝面前。

  如果他的上书能得到朝廷的认可,褚遂良在仕途上就算是迈出了非常坚实的一步。

  因为这是关于朝廷大政的范畴,一旦在朝廷议决,并得到实际上的施行,那么影响到的就将是无数人的生活,朝廷在政策方向上也会发生明显的转变。

  作为政策的提出者,褚遂良亦会受益于此,为自己的为官资历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几年之后,政策的效果能够显现出来,又偏于正面,那么褚遂良自然而然便会名声大振,升迁要职将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其实不管是李破,还是朝臣,对这种有建设性,看上去也颇有远见的上书都很重视,奏疏来到太极殿,很快就发到三省议决。

  宏观向的政策在议决的时候会产生很多争论,褚遂良一下就忙了起来,平时要尽到一个散骑常侍的职责,还随时随地会被三省招去问询。

  虽说比以前繁忙的多,褚遂良却乐在其中,因为这对他的仕途是非常有好处的,即便他的上书最终被驳回,经此一遭,他褚遂良的名字在三省六部也算是人人皆知了。

  这种大策不是一天两天能定下来的,首先就要经过朝廷重臣的审议,接下来还会在一定范围内征收意见。

  一些熟悉胡事的人会被召来问答,给出建议等等。

  这些做的差不多了,若是没有太大的问题,才会进入到议决的程序,议决完成复又交回到门下省,由门下省的官员审理一番才能去到皇帝面前。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综合了这么多人的意见,皇帝看后很可能会发回重审,形成一个具有最大可行性的方案,再拿回到皇帝这里。

  如此轮转个两三次,四五次都不奇怪,最后由皇帝盖上印玺,再交到中书,由中书发布,尚书省进行实际操作。

  到了那个时候,褚遂良所上的奏疏很可能已经面目全非,可不管改成什么样子,褚遂良的功劳都不会少。

  …………

  反正元贞七年,大唐与突厥会盟于榆林过后,大唐的国策开始转向内政。

  驻扎在代州的兵马会削减到一万五千人,恒安镇两千人,沧水镇三千人,其余人马则驻扎在马邑称,雁门,娄烦各地。

  一部分一直在马邑放牧的突厥人,在元贞七年秋天,迁移到了娄烦,雁门两郡,另外还有一部分,则向西过黄河到榆林地区,为重建榆林马场做准备。

  这些突厥部族被俘已经有十多年了,战事最为激烈的那些年,不少突厥人都加入到了唐军之中,实现了从奴隶到唐军将士的转变,一些人还成为了军官。

  加上突厥王庭多年来也没有任何营救行动,地方官府还不断的对他们进行宣传洗脑,于是这些俘人也渐渐绝了北还之心。

  为大唐建了一座沧水城,牧养了不少牛羊,更为大唐统一天下立下了很多战功,可以说是为大唐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