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812章交通运输多思量,战马驽马分培育_诡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大量的驽马,用牛车太太太太慢了,路途远一些的话,可能等牛车走到的时候,战斗都已经不知道打了几轮了,甚至可能都结束了,正好给对面敌军补充犒赏品……

  长距离陆地运输兵粮,只有两种方式。

  人。

  或是驽马。

  俗话说,千里运粮,十不存一。

  一般军队的粮草供应流程,是国家从分散的粮产地征集粮食,汇总到转运点,然后再集中运输到军队手中。如果是和平时期,粮食运输的目的地是固定的,而且军队驻地也会选在运输方便的地方。这样的话,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粮食损耗。

  可是战时就不同了,前线部队不断在运动,粮草运输就成了动态运输,运输条件和地点都在不断变化,运输损耗自然是一下子就上来了。

  在作战之时,部队远离粮仓的地方,食物的消耗量会成倍成倍增长,直到再也供应不起。类似的问题二战的时候也存在。比如卡车给前线坦克运油,可是卡车自己也烧油,战线越推进,运油效率越低。

  所以各王朝为了降低粮食运输的损耗,啥方法都用了。汉代开始屯田,而唐代的为了降低军队维持成本,则是将地方的财政权也下放到节度使手上,让节度使就地解决粮草问题。

  但是很显然,屯田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节度使也是治标不治本,这些办法都不完善,所以,现在的问题实际上是到了斐潜手里,他要选择什么方式,去突破这个束缚在封建王朝身上的瓶颈?

  若仅仅只是损耗,或许还可以用加大运输量硬抗,但是运输所附带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却是无法通过加大运输人力去弥补的。

  因为在运输粮草过程中,会产生出三个严重问题。

  第一,粮食处理问题。从粮仓里直接取粮,可以直接吃。但是要运往前线,就必须进行处理,做成易保存易运输的成品。即便是斐潜有了更为先进的存储手法和干粮技术,也不敢保证说超过三个月之后的粮食状态,黄曲霉和硝酸盐等等在古代可没有什么针对性的药物……

  第二,如果没有足够的驽马,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运输。如此一来,不光是在消耗原本存粮,而且还会影响下一年的生产。假设一万人的军队在前线作战,后方则需要发动数万人的民夫给他们运粮。这数万人只是在行路,不参与直接的战斗,也不进行任何生产。

  这意味着,这些民夫不仅是要额外的进行消耗,同时其原本的产出也没了。春秋战国之时,那些旷日持久的战争证明了,即便是打到最后获得了胜利,其国内也往往出现饥荒。

  第三,运粮的距离越远,被偷被抢的概率就越高,尤其是遇到像是曹操这样就喜欢搞谷道……嗯,偷袭粮道的家伙。不能光指望农夫遇到断粮道的敌军,还能拿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