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8章_宫女谈往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军人去打仗)去了。学校停课关门。我在异国又失业了,当然应该马上回国,但谈何容易!正在急不可奈的时候,母亲生病,打来一个加急电报,妈救了我。回国前一些日本友人和留学生还托我给带东西呢。

  就在第一颗原子弹降落在广岛之前,我安然无恙地回到祖国。亲朋好友都唏嘘不止,说我命大,命好,真是捡了一条命。

  (原载1955年1月6日《北京晚报》

  附四:清代题材文艺暨金易

  附四:清代题材文艺暨金易

  作品研讨会文摘近年来,反映清代生活(特别是清宫生活)的文艺作品。愈来愈多,这些作品的档次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违背史实,胡编乱造。已故学者金易(即王锡,原系北京二中教师)与夫人沈义羚先生合著的《宫女谈往录》(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以其“高水平、高品位、高档次的珍品”(刘绍棠语)赢得了海内外读者和专家的好评。为了引导作者、影视编导者严肃而准确地创作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并为表达对金易先生缅怀追思之情,北京二中校友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研究室、北京市写作学会、《北京晚报》五色土、刘绍棠研究会、紫禁城出版社、《中国教育报》文艺部、《光明日报》书摘,于1995年1月25日在恭王府联合召开了“清代题材文艺暨金易作品研讨会”。朱家氵晋、李希凡、刘绍棠、韩作黎等60余名专家、学者、作家、教育家以及北京二中校领导及部分校友出席了研讨会,与金易先生共事的潘逊皋先生亲临会场;金易先生的夫人沈义羚也到会并发言。

  金易先生终生从教。40年代到50年代初,曾与慈禧太后的敬烟侍女何荣有过密切的来往。他从这位老宫女的口中,深入具体地了解了清末宫廷里的种种内幕,晚年与老妻沈义羚根据老宫女的谈话内容追忆补记,创作出23余万言的《宫女谈往录》。全书以那拉氏晚年生活为中心,反映了她不恤民脂民膏,穷奢极侈的宫廷享乐。与会者一致指出,史实的真实性与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的完美结合,是这部《谈往录》最显著的特色。对这部《谈往录》的史学、文学、民俗学意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作者洗练古朴、无懈可击的文学语言,巧妙周到并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构思,表示十分钦佩。有的专家还指出,这部《谈往录》对澄清清宫里许多重要事件的真相,准确把握慈禧、李莲英、光绪、珍妃等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和感情世界,都具有“以正视听”的意义。

  现摘录研讨会的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好学不倦师之作刘绍棠张慕理陈援

  近年来,文艺界大“炒”清宫轶事秘闻,恕我们直言:上品罕见,低劣充斥,一件本来就有水份的传闻,炒来炒去混淆视听。就说大太监李莲英吧,硬被人说成西太后的“面首”,著者煞有介事,读者以讹传讹。然而在众多的清宫纪事中,也有高品味、高水平、高档次的珍品,我们手边的《宫女谈往录》就是值得推荐的一本。

  《宫女谈往录》(下简称《谈往录》)是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在香港和北京先后出版的,作者金易、沈义羚。两位退休教师战胜病魔呕心沥血数载,作此宏篇巨制。这本书取材角度独特,考证探索认真,结构新颖,文笔优美,京味儿十足,是难得佳作。就连著名红学家、古建筑学家、北京大观园的总设计师杨乃济写的序和刘曜昕先生的附录,都与全书呼应默契,使人读来是美好的享受。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