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9章 吾往矣_蜀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少时,丞相一锤定音,又目顾向姚二人嘱咐,“巨达归去后,便着手理出此策的轻重缓急吧。子绪,巨达兼领天水琐碎事务,分身乏术,你佐之时可多操劳些。”

  “诺。”

  向姚二人得言,连忙应下。

  而丞相轻轻颔首后,又只手在案几上挪动着布帛。

  待定目过完,出声言道,“子瑾的‘拾遗’之策,利大于弊,可行之。‘移风易俗’之论,不可操之过急,待陇右安稳后,再行之吧。至于‘夺人心’之说.”

  言至此,丞相顿住话语,只手捋胡蹙眉,陷入沉吟中。

  少时,方微不可闻的笑了声,“罢了,便依子瑾之言吧。我遣人将谯允南调任来陇右,子瑾私下谓之即可。”

  然也。

  郑璞所谏之言,非止于“固本益州”。

  如“拾遗”之策,其一乃是请朝廷设立“拾贤馆”。

  因郑璞此番归去汉中时,见先前进言的“筒车”,已然被匠作署造了出来,且投入使用,引水灌溉效果颇佳。

  且又见“元戎弩”的投入使用,对魏军的遏制效果。

  本就无有门第之别的郑璞,便心有所思,本着集思广益的念头,请丞相以大汉朝廷名义,向黎庶百姓颁发“招贤令”。

  但凡有一技之长,可与国裨益者,皆可授于官职曰“能”。

  以食朝廷奉禄为激励,让他们为国专司各职。

  如善于牧马者,可称为“牧能”,如善于养蚕者,可谓之“蚕能”,等等。

  其二,再设“佐才馆”。

  不论出身,无念门第,对或有施政牧民之才,抑或者是寒门出身而仕途无门者,考校才学后可授予官职,成为大汉僚佐。

  且拾遗之策,不仅于巴蜀之地。

  乃是遣细作大举入逆魏治下之地宣扬,取此消彼长之利。

  毕竟,如今的逆魏已然实施“九品中正制”,抡才典士已经带上了门第的局限。

  无数微末出身的良才,在逆魏治下若想出仕,只能选择邀名于世等待官府征辟,抑或者是自荐于各豪门权贵充任门生。

  若是大汉不拘一格登用人才的消息传至逆魏,或多或寡会有人千里来附。

  光耀门楣且施展才学嘛,有学之士的追求不外如此。

  自然,此策亦有所弊端。

  如逆魏得知后,必会用“间”。

  如择人遣来,明乃贤才来奔,暗则是充当奸细。

  不过,以大汉如今务实的吏治程度,丞相对此倒无有多少担忧。

  小打小闹的奸细行为,触及不到大汉的机密,逆魏遣来了也无伤大雅。

  至多让人严加盯视,待事露了,一刀斫首便是。

  若是像“郑国渠”那般的大手笔,丞相自信,逆魏还无有人可骗得了自身。

  不管如何,此策可对逆魏的用人制度形成冲击,让逆魏治下的寒门等暗流涌动。

  于大汉而言,亦然利大于弊。

  其次,郑璞所进的“移风易俗”之策,乃是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