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九十七章 人情似酒_重返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规律也并不复杂,关键就在于公众认知里对一个地方的看重程度。

  大体上来说,是以“官家”与“民家”来做区分的。

  就比如“琉璃厂”、“台基厂”、“黑窑厂”等。

  因明清时都属工部“五大厂”之故,沾了官气,这些地名都不儿化。

  而中下等市场集聚的“厂甸儿”就必须儿化了。

  又比如因人敬畏神明,寺庙和祭祀场所皆读正音。

  “法华寺”、“报国寺”、“天坛”都不带“儿”。

  但不在正神之列的“黄寺儿”、“黑寺儿”反之。

  最后还有一条重要性还要在前面两条之上。

  那就是以这些地理名词中的标志物是否还存在,来作为是否儿化音的依据。

  比如“钓鱼台儿”在旧京这么叫,是因为金代铸的鱼台已经不在了。

  而如今又读正音,其实因政府盖了“钓鱼台国宾馆”,使之重归官家重地之故。

  “琉璃厂儿”等同此理。

  今日既非旧朝,清代的琉璃厂也早消失了,那么加“儿”也就很自然了。

  由此甚至都可以反向推断,“半步桥儿”已经没有桥了,而“花市”仍旧有市。

  “十里河儿”已然没了河,而“六郎庄”的确还有庄。

  当然,这种语言变更与现实情况绝不会完全统一,时间上会存有一定延迟性。

  但从逻辑上讲,大体遵循着这样的规律。

  所以说到底,洪衍亢没错,旁人也没错。

  这只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才闹了误会。

  而且无论怎样,其实都没必要太故意较真儿。

  因为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民俗,那都得有公众的认可,有群众基础才行。

  说白了,永远是大多数人是对的,少数人是错的。

  只要对世情和伦理无害,尽可由他随意衍生改变。

  于是接下来,王蕴琳反倒是借此事,劝说洪衍亢行事没必要执着于完美主义。

  她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时光倏忽而去。

  谁要是活得累,往往不是因为拥有的少,而是因为计较的多。

  只有对自己从容,对身边人宽容,对很多事情包容,这样才能活的开心。

  否则,那不是跟旁人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

  这番见地,让洪衍亢由衷拜服。

  他觉得老太太到底是世家出身的,从其中显露出的见识学问、对世情的了解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跟别人就是不一样。

  没能在这样的亲人身边长大,实是他莫大遗憾。

  否则如今的他,面对许多问题都应当会更从容,走的路也会更踏实。

  就是这样,王蕴琳本是随意闲聊的一番话,却润物细无声一样的对洪衍亢发生了效果。

  此后,他确实活得更轻松自在了,对京城也越来越爱。

  尽管在京城买桃子,必须要自己带着袋子去买,还不许挑,净给拿些坏的。

  尽管京城出租司机牛大了,天天摆出一副大爷样儿,只有见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