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2章 狂热的市场_重返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越来越畸形。

  实话实说,洪衍武千方百计从脆弱不堪的市场中,提前囤积三吨半淡干海参的举动,到底在其中起了多少推波助澜的催化剂作用,就连他自己也没办法准确估量。

  反正在种种因子累计的情况下,他确实改写了滨城的历史,让滨城人取代了长春人,成为了建国之后第一次领略到了什么叫“为钱而疯狂”大众群体。

  而事实上,尽管洪衍武他们此时把海参毫无保留地投入市场,海参价格也没任何因此止步的迹象。并且他们放出多少货来,都不用发愁卖出去。

  因为无论是招待所里出差的旅客,还是小市场里的普通市民,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前仆后继、不惜血本地抢购海参。

  最典型的写照就是滨城的七个大市场的门口。

  这里每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市场外面的人炒卖海参的远比里面买其他农产品的人要多好几倍。而这里的主力军也已经由退休老人,家庭妇女迅速转变为年轻力壮的在职人群。

  许多人都不上班了,要么旷工,要么请假,每天都不错眼珠地泡在这里。

  想想就知道,滨城一个人一般一个月才挣几十元钱的工资,而几斤海参几经倒手就可以赚到一年的工资,这不比上班强太多了!

  而且这绝不是不是幻想,不是水中月、镜中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太多的人已经成为这方面的榜样了!

  没人顾得上去深思“国庆节”前还随处可见的低价淡干海参,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变成了难得一见,让人狂追热捧的“银元宝”。

  也没人再关心海参会涨到什么程度,更没人再想一想眼下的价格是否合理,大家只关心一件事——到底去哪儿才能找到更多的海参现货用以倒卖获利!

  这种对海参的狂热追捧,甚至还蔓延到了官场上。

  许多人都说,现在办事情,送什么礼都没用,只要送海参就行,海参就是钱!而且是大钱,保值的钱!就是黄金,就是硬通货!

  在这种炒卖预期的推动下,整个滨城陷入一种非同寻常的幻想与癫狂。民间甚至开始流传一句话,“虽然海里无数宝,可只有海参才是传家宝”。

  1977年的11月,成了滨城人记忆中永远难以抹去的一笔。

  一片沸腾,一片狂热!

  滨城疯了,海参也疯了!

  当然,在这么巨大财富效应下,在非同寻常的激动与狂热形成后,一些由此引发的各类犯罪案件也大量出现。

  据说,一个老头倾尽血本买了十斤海参,藏在家里囤积牟利,但是某夜被人偷走,结果气得立马断气。

  还听说,有个单位的会计动用了上万公款参与炒卖海参,几笔买卖得手后赚了数千元,可惜在一次市场交易后被人盯上,在归途中被歹徒持刀抢劫,人被捅死了,钱也没了。

  这些都是由这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