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九章 代价_重返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呢,那就更过分了。

  比如说洪衍武卖给山东人的那些皮鞋。这些被加过价的高价鞋山东人是怎么消化的呢?

  山东人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为了销出去,跟别的单位签虚假合同。

  他们把从洪衍武手里买来的三十多元一双皮鞋,在合同中只标价二十元,同时“搭售”一批只在纸面上存在的“货物”,借此获利。而另一家单位最后或以报损处理,或者再把从来不存在的“货物”卖到其他地方去。

  第二种是山东人自己的单位留下这批鞋内部分配,那么就要在进货环节进行处理。他们只需把这批鞋作为进货时的“搭售”商品记账,便可以通过账目的审查。

  当然了,这些“戏法”在商品价格越来越松动的形势下,必然还会衍生出更多的手法和形式来。

  而且由于背后蕴含的利益变得更多了,就像被打了一针催化剂一样,或是“芝麻开门”的神奇咒语一样,让一扇扇原本半遮半掩的方便之门都为之迅速洞开了。这种趋势根本无人能阻止,也无法阻止。

  洪衍武作为身在其中的人,又是每天琢磨这些事儿的人,恐怕是最早搞清这里面的奥秘的人了。而一旦他融会贯通了,也就更敢开牙了。

  他现在觉得最好做的生意其实不是电视,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烟酒。道理也很简单,在公款消费占主导地位的年代,这些才是主要需求。

  像六月份第一笔生意,他就走了两箱中华香烟。

  外汇券买入价是五块一条,可他知道这东西的稀缺性,乍着胆子给人家报了二十块一条。没想到两千块顺利到手。居然实现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了。

  第二笔生意又是六箱茅台。酒当然是越陈越好,他就没动自己的存货,而是用六块六外汇券一瓶的价钱从商店现买。后来以三十块一瓶倒给了对家。利润同样三倍以上。

  还别看这两笔买卖甜吧,可很快洪衍武又被真正的行情吓了一跳。

  因为且不说他随后得知,买“中华”的人就地倒手,以三十元一条的价格,原地就把两箱烟倒给了别人。正在四处找他想再买烟呢。

  那促成茅台生意的手下也来找他通风报信,说那买茅台的人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喝多了漏了底儿。敢情在他们老家,茅台都七八十块呢。

  这还不算。事实也证明,京城脑子活泛的人并不止他洪衍武一个。很快他就发现有人从特殊渠道弄来的茅台,拿到大街上对外兜售,报价高达四五十元,居然一样有人肯买。

  这种种情况让他真正明白了价格体系松动意味着什么。这是各显神通,层层扒皮啊,价儿就是这么炒起来的。东西真到老百姓手里,能便宜得了才怪呢!

  是的,这对洪衍武是好事,他发了。

  五月份,他因为把头半月的钱和精力都耗在收印石字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