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三章 佩服_重返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到”这一点,在他爸爸洪禄承的眼里,是多么的“有创意”啊。

  事实上,尽管嘴上没提起过,但老爷子的内心,是很有点自愧不如,相当佩服儿子的。

  但反过来呢,谈到具体经营和规划方面,可就该换成儿子来佩服老子了。

  说实话,洪衍武也有点本事不假,他自己把其他的几样生意不规划的挺好吗?

  可别忘了,他经营上的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制度制订和掌控人心上。

  额外的一点小聪明都体现在了怎么发现渠道、运用渠道和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如何降低成本上了。

  这点本事,主要得益于他过去房地产商兼顾流氓的从业经验,和重生带来的“远见卓识”。

  但他的弱点恰恰在于从未涉足过需要不断开发产品,为大众提供长期服务的实体行业。

  说白了,他这个野蛮生长的投机主义,是完全跟着记忆中的热点走。

  市场上缺什么就卖什么,什么利厚就卖什么。而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却完全是初级认知。

  想想看,他之所以从“花城”进货,让底下人就认准牛仔裤,不就是怕踩错步子吗?

  这本身就是一种欠缺能力的表现。

  而他这方面的缺陷,在商品紧缺的时代还不会太明显。

  但如果没有了重生优势,一旦进入百花争鸣,人们的需求变得多样化的时代,他就该越来越感到头疼了。

  如果按洪禄承的理论来看,这也就是习惯了靠渠道捞偏门的副作用了。

  那么如果让洪衍武自己来规划旅游商品的话,按他的设想,应该就是全面撒网,遍地开花的游击战。

  凡是有外国游客的地方,就该有他的人。

  至于具体商品上,只要有民族特色,成本低就好,拿过来打着纯手工的旗号就卖呗。

  反正是杀“外国猪”,又不会有回头客,搂头按脖子就一刀,能放多少血放多少血。

  但实话实说,如果真的要按照这样去办,痛快是痛快了,恐怕收益就会大打折扣了。

  因为他忽视了一点,旅游商品和他从事的其他生意最大的区别就是,那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刚需”,也不是“瘾品”。

  千万别拿外国人当二傻子,人家买这些东西不过是心情愉悦下的锦上添花之举。

  买可以,不买也可以。哪儿能明知道是坑还往里头的跳呢?

  必须得看上眼,真心喜欢,价格还得合适才行,不会跟着你的指挥棒转悠的。

  事实上,失败的例子早已存在。

  洪衍武有所不知的是,其实政府的相关部门也没他想象的那般迟钝,并不是没有注意到旅游购物的创汇机会。

  早在1979年,京城的有关部门就制作出来一些旅游纪念品投放市场。

  比如为“聚德全”生产的烫有“京城烤鸭留念”的烫花冬青木筷,具有烤鸭店特色的小国画、明信片,和体现该店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