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五十七章 天时地利_重返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一想也是,洪衍武说的也有一定道理。

  不能对他们太不信任了,有这个态度就够了。

  人家可是立了军令状的,连人家自己都不急,他瞎着急什么。

  这不是皇帝不急,那什么瞎着急嘛……

  于是杨厂长冲着魏大姐苦笑了一下,也只能是先撤了。

  没想到走的时候,洪衍武这还嘚瑟卖乖呢,嘴里直说。

  “杨厂长,其实我们也不是不需要您的帮助。我可以先给您提个醒。真等我们干火了,才是您该着急的时候。到时候肯定有人眼红,您可得帮忙替我们扛住了,别让人毁了这大好局面……”

  嘿,真够狂的啊!

  得了,既然这么大把握,那这话就先听着吧!

  说实话,杨厂长这会儿是真不信洪衍武的话。

  但偏偏真是没多久,洪衍武就让这话成了真。

  到那个时候,事实摆在面前,杨厂长还真不能不再高看他一眼。

  彻底把这小子当成一个滋滋冒油,嗷嗷闪光的经世奇才了。

  那洪衍武又是怎么这么快做到的呢?

  其实啊,一开始是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买卖起家的。

  前面不是说过吗,洪衍武有廉、惠、奢三种买卖的规划。

  房子当然不是一天盖起来的,商店和餐厅都得需要盖房,所以他一边找基建科规划要盖房的位置和成本。

  另一边也只能从本最小,最容易上手的买卖入手。

  那就是找人蹬着三轮车,到故宫、北海、天安门这样的旅游景点贩卖零散货去。

  卖汽水冰棍吗?

  不!大冬天的,卖这个反季节商品,能挣着钱才怪呢,干什么也得应季。

  那卖什么呀?

  嘿,洪衍武早琢磨好了,卖冰糖葫芦。

  这玩意可是北方独有的特产,以京津两地尤为盛行。

  不但口味诱人,酸甜缠绵,有利健康,老少皆宜,而且历史悠久。

  据说其来历与御医以炒红果治愈宋光宗的黄贵妃积食有关。

  至于得其名,是因为最初的糖葫芦每串只有大、小两个果儿。

  大个儿的在下面,小个儿的在上面,中间用根竹签儿穿起,像个葫芦似的,故名糖葫芦。

  这个说法儿,在《晚清宫廷见闻》中有,大概是可靠的。

  而这东西真正开始在民间盛行,并且演变成近代糖葫芦的模样。

  其实是始于清末,是由京城老号“不老泉”、“九龙斋”和“信远斋”,按宫廷做法,把这玩意改良之后推广在民间的。

  也正因为制作方法不难,简单易学。

  再之后,民间的穷苦人也开始自己制作贩卖,来靠这玩意在冬天挣几个小钱。

  于是每逢入冬,京津街头便会有小贩或担着挑子,或扛着稻草桩子。

  上面插着用山里红、海棠果、山药、核桃仁等原料穿成的冰糖葫芦,走街串巷叫卖。

  一到隆冬时节,更是卖冰糖葫芦的旺季。

  想想看,眼下卖这东西那不是正应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