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章 朝廷红人袁崇焕_大明崇祯:开局启用阎应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脸上露出毅然的表情:

  “当时袁某可是顶住了朝廷内很大压力,才能坚守这宁远城。若非如此关外三百里已尽属建虏所有。”

  刘鸿训手臂一挥,大嚷道:“可恨当时阉党横行,埋没了老弟的盖世之功,反而把功劳算在魏阉的头上。”

  袁崇焕也惆怅地叹了一口气,似乎表示若非魏逆作梗,他在天启年间就说不定就能收复辽东了。

  钱龙锡在一旁安慰道:

  “如今圣天子在位,委袁督师以重任。督师从此以后必能大展手脚,扫清奴氛。”

  袁崇焕点头含笑,意思是不在话下。

  面孔瘦长的兵部左侍郎吕纯如,见几位内阁大员围着袁崇焕,你一句我一句,说的不亦乐乎。

  也心痒难耐,不甘寂寞。

  用力挤上前去,尖声叫道:

  “督师,下官只认定你三点,就知你定能成大事。”

  袁崇焕眼睛发光,饶有兴趣看着吕纯如:

  “哦,倒要请教大人,是哪三点。”

  吕纯如摇头晃脑道:

  “不怕死,不爱钱,和曾经打过。”

  袁崇焕两眼光芒更亮,呵呵笑道:

  “吕大人真是袁某的知己。”

  吕纯如看见袁崇焕把自己说成知己,更是兴奋,把头点得鸡啄米一般:

  “便是高阳公当年主持军务,也不过是在关门遥镇,何尝亲自上过前线。终究难免纸上谈兵,下官如此推许袁大人,全从实处着手,岂是浪说?”

  他嘴里的高阳公就是孙承宗,天启皇帝的讲课老师,当年是袁崇焕的顶头上司。

  天启二年,力排众议,主持修建宁锦防线。

  算是文官里公认的有军事才能,文武双全的人物了。

  吕纯如现在把袁崇焕说得比孙承宗都高过一头,那自然是很大的褒奖。

  袁崇焕听了,心里美滋滋,虽然竭力克制,笑容还是不断从嘴角溢出。

  嘴上还谦虚着:“高阳公是前辈,只可惜柳河之败有所抱憾,袁某也是高阳公提携,自当不辜负提携之恩,为高阳公雪耻。”

  他嘴里的柳河之败是天启四年,孙承宗大力提拔的马世龙在柳河吃了败仗,死了四百多人。

  孙承宗也不得不引咎辞职。

  袁崇焕这话虽然是表示谦虚,却还是损了孙承宗一下,表示自己比孙承宗更高明。

  四个内阁大臣这时也纷纷颔首。

  钱龙锡更是抚掌叹道:

  “岳武穆有言‘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袁督师一身兼有文臣武将之德,辽东何愁不复,天下何愁不平啊。”

  一边说着,一边环目四顾。显然是认为自己的这句话应该得到在场众人的公认。

  众官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又是一片喝彩同意声。

  地位最高的韩爌也捻须点头,看向袁崇焕目光里流露出赞叹之色。

  在不远处的兵部尚书王在晋眼帘微垂,似乎在闭目养神,对周围一切全不留心。

  实则他内心却如明镜,那些吹嘘袁崇焕的言辞,源源不断进入他的耳朵。

  他压制着自己内心持续涌起的反感甚至愤怒。

  他和袁崇焕是老熟人了。

  天启二年他就因为把防线定在山海关还是宁远,和袁崇焕、孙承宗等人发生过争执。

  他坚持认为守宁远孤城是不智之举。

  当时孙承宗依仗他是皇帝老师,也仗着他和东林系官员的密切关系,压了他的意见。

  把他调离辽东经略,改任南京兵部尚书这个闲职。

  新帝即位,虽然又重用自己,成了兵部尚书。

  可是在朝廷官员纷纷举荐袁崇焕开始,他就知道自己这个兵部尚书注定被架空,成为服务袁崇焕的工具人罢了。

  决定不了根本性的方针。

  袁崇焕那个守宁远功绩其实是惨败。

  况且还是因为有了毛文龙牵制建奴后方的变数,才让守宁远、锦州勉强有了可行性。

  但和朝廷这些军事白痴去辨析这些,纯粹是白费功夫。只不过惹来一堆铺天盖地谩骂而已。

  袁崇焕要怎么吹嘘,怎么折腾,随他去。

  现在的他早已没了当年争对错的心气,把交代的任务尽力完成就算了。

  自己去争了也白搭。

  王在晋身旁的一人,看着被众多高官围绕簇拥的袁崇焕,却眉头皱起,脸上微现质疑之色,轻声嘀咕了一句:“如此心浮气骄,焉能成事?”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