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2章 成败_1768戊子革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民填湖为田而逐渐湮塞废弃了,每逢雨季,洪水泛滥,害及四周农家田庐。卢见曾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劝说百姓:“若复湖,则水有蓄洩,利及一州,而又免淹没之患,何乐而不为呢?”在百姓的支持下,西湖水利工程很快就恢复了。由于政绩突出,乾隆元年(1736)卢见曾被擢升为两淮盐运使(治扬州)。据《两准盐法志》记载,当地盐商勾结官府侵占灶户(盐民)盐池,在所有权问题上,双方久讼不决,盐民深受其害。卢见曾到任后,作出了“灶属商亭,粮归灶纳”的判决,并核发文契,维护了盐民利益。广大盐民追念卢见曾,于1920年自动筹资修建了“卢公祠”以为纪念。然而,卢见曾却因此得罪了当时那些贪官污吏及不法盐商,他们纷纷蜚语诬告,乾隆皇帝不待查明真相便在乾隆五年(1740)将卢见曾革职充军发配到塞外。

  乾隆九年(1744),冤案昭雪,卢见曾被补为直隶滦州知州。第二年又升为永平府知府。在任期间,他带领所属抚宁官民筑坝阻水,解除了多年来洋河对抚宁城的威胁。十八年(1753),复调两准盐运使赴任扬州。扬州地势低洼,河池湮塞,经常发生水患,卢见曾筹集资金,开挖修浚了城周围河池,免除了水患之隐。卢见曾还沿小秦淮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使古老的扬州更加妩媚多姿,一时游人如织,名流学士云集。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卢见曾在红桥举行“修禊”活动,郑燮、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卢见曾“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诗三百卷”(《扬州画舫录》),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乾隆二十七年(1762),73岁的卢见曾告老还乡,过起了隐退生活。三十年(1765),乾隆南巡,路过德州,特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之。三十三年(1768),两淮盐引案发,卢见曾被逮论绞,死于狱中。三年后,大学士刘统勋为其昭雪。

  在他的宾客当中,除了有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来闻名天下的“扬州八怪”外,还有《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吴敬梓一生贫穷,写作《儒林外史》全凭卢见曾的支持。吴敬梓死后,卢见曾慷慨解囊,买棺装殓,并且安顿好吴敬梓的妻儿老小。

  卢见曾还以学问闻名天下。他的最大的功绩就是考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张汝舟了。

  卢见曾的长子名字叫卢谦,卢谦出生于1713年,比纪晓岚大11岁。卢谦有个儿子名字叫卢荫文。卢荫文很有才学,1789年考中进士,但是他终生不愿为官,46岁即告归故里,隐居山林了。

  卢见曾一生不仅勤于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殊绩”,是个典型的循吏,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又是清代有影响的文学家。直隶总督那苏图在给乾隆皇帝的荐表中曾称他“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大”,著名才子纪昀甚至将长女嫁给他的长孙卢荫文,足见其才智与威望。他平生著述丰富,所著《雅雨堂诗集》、《雅雨堂文集》、《雅江新政》、《出塞集》、《感旧集》、《金石三例》、《雅雨堂石集》、《山左诗钞》等统称《雅雨堂丛书》,共计11种128卷,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卢见曾一生还积极从事刻书活动,先后校刊的有《乾凿度》、《战国策》、《尚书大全》、《周易集解》、《经义考》等三十种,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校勘家。所刊之书,校勘精细,刻印精美,堪称中国古籍中的珍本、善本,今在出版、收藏界享有盛誉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