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0章 赵家_童养媳之桃李满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他就靠着挖野草和朝廷的赈济熬过了第一年,第二年地里开始产粮食,他一人种十亩地,又不用纳税交赋,三年间便存下了些钱和粮食,到中年时便娶了一个媳妇将血脉传续下去。

  赵家人都勤奋,五代的努力积累了不少的财富,在乡间也算是个小地主,因此到赵宁爷爷出生时,他太爷爷大手一挥,决定送他儿子去读书,他们家也出个读书人,改换门庭。

  于是他爷爷就开始埋头苦读,家里父兄皆供他一人读书。

  只可惜他读了五十年也没读出个名堂来,到他儿子时,他也想送他儿子去读书。

  但赵宁他爹志不在此,而且,赵家早已分家,虽然几个伯伯依然帮扶他家,但因为他爹读书花销大,家里的生活水平可比不上几个伯伯。

  所以赵宁他爹坚决种地,死也不读书。

  据赵宁说,当年他爹为了不种地被他爷爷拿着棍子在村里撵,到最后还是逃到他伯爷爷家才得救。

  而他爹不负他的志向,不仅种地好,很快让家里的生活水平赶上几个伯伯家,还开创先例的跑到镇上开铺子,先是给人碾米,后又开粮铺,把挣来的钱买地继续种地,收来的粮食再卖……

  不到二十年变成了他们镇上最大的乡绅,而赵宁一出生就被他爷爷抱走,让他继承他爷爷的志向一定要读书科举。

  据说他爹为此还跟他爷爷吵了一架,不是他爹不想让他儿子读书,而是觉得他们家就没这个天赋。

  他爹且不说了,他读书也头疼,勉强认字,几个叔伯家的兄弟也有读书的,但兜兜转转依然没谁考中童生,哪怕是考中个县试也行啊。

  但家里这么多人参考,就每一个人能给人希望过。

  所以赵宁他爹觉得与其费这个功夫还不如跟着他种地呢,免得他儿子最后跟他老子一样只会掉书袋,除了捧着书朗读啥也不会。

  那不是要害他未来的儿媳跟孙子吗?

  让赵宁他爹松口是因为赵宁第一次考县试时竟然通过啦!

  真是不可思议,于是赵家,包括赵宁他伯爷爷,堂叔伯和堂兄弟们集体把县城的礼房给围了,那鞭炮当时就从县城一路烧回到他们村里的祖宅,全县城都看了一遍赵家的笑话。

  所以在惠州,赵家或许排不上名号,但大家都知道他家。

  一年前赵宁考中秀才的喜报递到惠州,惠州县令还担心赵家把县衙给围了,县里卖鞭炮的商家还一口气的进了一车的鞭炮,谁知道赵家学会了低调,只是家族里的人聚在一起吃顿饭便算完了。

  县城的百姓微微失望,看不到热闹了。

  惠州县令也有些失望,他白布置警力了。

  惠州的商家更失望,他们的鞭炮只能留到过年的时候了。

  时隔一年,惠州又有喜报来,这次赵宁考中举人啦!县令大人亲自带着人去赵家贺喜,据说赵太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