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59节 运河之粮与人_大明之雄霸海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同时配合,壹加壹的效能必可胜过贰

  为了实现他的愿望,很早之前,东南国情报系统伸出触角,派出人员驻扎埃及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计算,规划出路线图!

  从地形上说,计划建造的苏伊士运河将触及3个是浅而充满水的凹洼:曼札拉湖和提姆萨赫湖和苦湖,后者虽然有大小之别却形成一片不断的水域。苏伊士运河计划穿过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印度洋。地峡是由海洋沉积物、粗沙和在早先降雨时期积存的砂砾、尼罗河的冲积土和风吹来的沙等构成的。在地峡处开凿运河,沟通洋或海,能节约海上航程。

  运河西面是尼罗河低洼三角洲,东面较高,是高低不平且干旱的西奈半岛。在运河建造之前,毗邻的唯一重要聚居区只有苏伊士城。

  来华助战洋人戴维先生主持埃及与叙利亚军政事务时,为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做了充足的准备。

  首先就是屯田!

  俗话说无粮不稳,在当时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机械,唯有人力,简单地堆人力而上,人越多越好。

  人吃马嚼,助阵的还有牛驴,在荒芜的沙漠中一切都依靠补给,必须有粮。

  粮食可以通过海路调运,再用轨道运向工地,实际上不成问题!

  颜常武一代雄主,岂会用这种低B作法,他一声令下,二十万华人跨海而来,组成了埃及建设兵团,浩浩荡荡,进驻埃及与苏丹的尼罗河两岸。

  屯田,两全其美,一来可助军前和苏伊士运河之事,二来极有利埃及成为该地中心地区,有粮一切皆有可能。

  秉承领袖旨意,戴维先生做得极好,他仔细规划屯田事务,选择地方,建立农场,分派人力、物力与资金,大干快上。

  在尼罗河的下游,有空闲的地方都种上了,原住民懒散,种地不行,抢地可以,说是他们的地盘。

  众目睽睽下华人也不好吃相太难看,得,既然下游没地方,那就往上游走,总有地方吧。

  于是尼罗河下游打上,华人沿河建立了星星点点的农场。

  即使是尼罗河的下游也没关系,那就建渠引水,深入沙漠,治沙,向沙漠要土地!

  我中华民族什么都行,战天斗地,改叫日月换新天。

  这就是之前纯正鸡蛋人戴维先生的篇章,他在埃及的沙漠上搞绿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一下子就翻新出大量的土地。

  在尼罗河边,有大量的水车吸引河水进入水渠里,尼罗河河水加上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生产出大量的粮食、蔬菜与经济作物。

  如此减轻了海运的压力,粮食的供给本地化比率越来越高。

  接着就是建设华人新城,一座接一座的华人新城拨地而起,华人正式入主埃及,开始认认真真地经营起在埃及的产业,新建起仓库容纳了数不胜数的粮食与物资,为苏伊士运河的开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开掘苏伊士运河,需要大量的人力。

  未言胜,先虑败,要保证苏伊士运河开掘时劳动者的安全,其次保护劳动果实,新开挖的苏伊士运河!

  为此,东南军动用了足足两个整编军,分别是:

  第三军:周全斌、贺蓝、张鼐、塔天保;

  第四军:李来亨、郝摇旗、马重禧。

  这两个军,周全斌是东南军年轻的元老,年龄不算大但资历甚老,几乎参加了东南军开服以来的大仗小仗。

  至于李来亨则是前明山贼军出身,肝过前明明军和鞑靼人,尸山血海中淌过来的悍将。

  有此两将,相信必能保证苏伊士运河的顺利完成。

  不过,这也影响到东南军在前线的军力,没能形成优势兵力突破敌军防线。

  再有大量的劳工,埃及统治者卡萨维拉·埃米尔出面,竭尽全力,从各地征召了足足三十万壮实的埃及劳工,这些劳工将在一万中国河工的引领下,开始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