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2章 暴发机会_重返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然已经谈过了洪衍武自己研究和推敲的数据。也就有必要再谈一谈周副总依仗的那些调研结果和预估数据了。

  照洪衍武看,周副经理实在是不应该把这些玩意太过当真。

  因为第一这些数据还未曾发生,与洪衍武调查过去实在发生的数据不同,中间存在的变量太多。

  第二就是咱们官方的估算方式本身也太有特色了,基本属于报喜不报忧一类的,像多年前的“放卫星”事件带来的这种风气犹未散去。

  唯一肯定的倒是这种估算和数字肯定有水分。设想一下,基层通过层层领导上报,其中总有人会行博领导欢颜之举,只不过是问题多少罢了。

  更何况换句话说,即使这些数字的确是真实的,那也不能忘了“天有不测风云”这一说呢。

  海参可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不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也不是农民一挥锄头随便就刨出一大筐的玩意。

  那完全是靠大海自然孕育出来的,生长周期缓慢,对生长环境要求也挑剔。还得靠人潜入海下一把把捞出来,捞出来后还得做好后期加工。

  而这些环节,哪一步都存在着不可控的因素,也与天气和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万一哪一个环节要出了问题,都能让海参产量产生重大损失。

  所以周副总这么干,风险绝对大于把握,百分之九十九是要出状况的。

  既然这样,那么无论怎么看,怎么说,海参这玩意也是“供不应求”四个字。

  而只要这一条不产生根本性的逆转,那海参就永远会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价格根本就不可能只靠一个官方定价,就实在地降下来。

  与之相仿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市面上的那些紧俏商品的代表——“三转一响”了。

  由于我国目前工业水平有限,产量不能满足全民的需要。这些本来很普通的轻工业商品不仅价格居高不下,要买还得凭票。

  而老百姓要弄到这些商品,光凑齐工业券就得额外费一番心力,甚至花上一笔费用,那还都趋之若骛、心甘情愿呢。

  这些产品最紧缺的时候,还得买礼物搭人情。可无论付出多少代价,只要能买到手就谢天谢地了,根本没人觉得亏……

  洪衍武是洋洋洒洒说的挺痛快,可他讲的东西尽管逻辑清晰,有理有据,终归超越了这个年代的认知。

  “海碰子”们的文化水平又都不怎么高,其实听了半天,大多数人还是半懂半不懂。于是有人就忍不住开始表示质疑了。

  比如“虾爬子”就说,“那‘三转一响’可和海参可不一样,那都是能反复使用的生活必需品,不买你就没的用。海参可是吃了就没了呀?老百姓就算不吃它也能过日子。而且‘三转一响’的官价本身就高,海参的价钱现在可是降了呀,它们之间又怎么能做比较呢?”

  他的话让许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