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节 战火逼近时初读济慈_巨流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到学校最企盼的是重回英诗课。

  寒假中我曾向孙晋三先生请教英国文学浪漫时期的诗,主要是雪莱(那时我尚不知济慈),由他借给我的书上也抄了一些深层次的数据。这样的事使我全神贯注,忘了战争的威胁。

  太平洋的英美盟军已渐占上风,转守为攻,美军收复菲律宾(麦克阿瑟当年撤退时,曾有豪语:“我会回来…”)登陆硫磺岛后,逐岛血战开始。但是国内战线令人忧虑,已无路可回的日本人打通了我们的粤汉铁路,全国知识青年呼应蒋委员长“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征召,有二十万学生从军,我在武大工学院的南开校友王世瑞已在放寒假前投考空军官校去了。在那陆军战事失利,渐渐由贵州向四川进逼的危急时刻,只有空军每次出击都有辉煌战绩,可叹人数太少,伤亡亦重,中美混合十四航空队成为人人仰望的英雄。

  我已许久没有收到张大飞的信了,我无法告诉任何人,那寄自奇怪地名的浅蓝信纸的信,像神迹一样消失了。三江之外的世界只有旧报上的战讯了。

  回到英诗课,朱老师先讲英国浪漫诗的特色,教我们抄八首雪莱的诗。所有初读雪莱诗的年轻人都会被他奔放的热情所“冲激”吧,爱情和死亡的预感常在一行诗中以三个惊叹号的形式出现,那种坦白单纯的喊叫是我在中国诗词中没有读过的,如《印度小夜曲》中的,Idie!Ifaint!Ifailed,(我死了…我昏了!我败了!)而我那青春苦闷心情的最高共鸣是他那首诗《哀歌)首句:,Oe!,(“啊,世界…啊,人生!啊,光阴!”后来的版本删去惊叹号)简直就是我喊不出

  来的郁闷。我所掂念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死,而是感觉他的生死与世界、人生、日夜

  运转的时间都息息相关。我们这么年轻,却被深深卷人这么广大且似乎没有止境的战

  争里!朱老师说这诗不算太好的诗,但有雪莱本色。青年人为情所困,想突破牢笼而如喊叫。纯宣泄性的诗总有点浅,经不起岁月的冲刷。自从一九四五年二月我读了这首诗后,国家和我个人生命都不断地在剧变之中,数十年间,Oe!,仍不断地在我心中激荡,没有更贴切、更简单的语言能如此直述迷茫。

  英国哲人罗素七十五岁时写完他的《事实与虚构》,讲述十五到二十一岁,心智成长过程中,影响他最大的书。其中有一篇是(雪莱的重要),说他少年时读到雪莱诗中如真似幻的情境,深感着迷。成年后见识日增,遇到一些深沉宁静的境界。会有似曾相识的感动。雪莱短的情诗。他都熟读在心,也渴望会产生那样痴迷虽然有些苦涩的爱情,“我爱他诗中的绝望、孤立和幻想景致之美……”

  请收藏:https://m.wwscdh.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